首頁|新聞|軍事|汽車|游戲|科技|旅游|經(jīng)濟|娛樂|投資|文化|書畫

當前位置: 首頁 > 養(yǎng)生 > 身體養(yǎng)護 >

皮膚瘙癢? 洗澡水別太熱!

時間:2016-01-29 15:07:23 來源:南方日報

  天氣寒冷、干燥是引起皮膚瘙癢的主要原因,預防的關鍵是要保持皮膚滋潤。

  冬天寒冷,氣候變得干燥,皮膚因缺少水分同樣也干燥,不少人容易出現(xiàn)瘙癢、凍瘡癥狀。尤其是老人皮膚瘙癢,且越撓越癢,這種小問題去醫(yī)院看怕麻煩,不去又感覺難受,不知如何是好。專家指出,天氣寒冷、干燥是引起皮膚瘙癢的主要原因,預防的關鍵是要保持皮膚滋潤,減少角質層的水分及油脂散失,保護皮脂功能,洗澡水溫控制在40℃左右最好。

  一些人即便大冬天也要每晚洗個熱水澡才能安睡,但洗澡太過頻繁也容易“惹禍上身”,引發(fā)皮膚瘙癢。因此,入冬后因皮膚瘙癢前去皮膚科門診就診的患者猛增。冬季易患皮膚瘙癢癥的,大多以中老年人為主,瘙癢處以小腿、前臂最常見。

  皮膚專家分析稱,一是因為冬季氣候干燥,濕度低、水分少,本身就是一個十分考驗皮膚的季節(jié)。由于天氣嚴寒,人體血液循環(huán)變差,皮脂腺功能下降,皮脂膜明顯變薄,洗澡過頻、用沐浴露肥皂等清潔產(chǎn)品,會洗掉皮膚表層的大部分油脂,破壞掉這個天然屏障,皮膚變得干燥,熱被窩里癢得更厲害;二是由于老年人自身機能下降,皮膚缺水缺油,如果忽略對皮膚的日常護理,則更加大了患上此類癥狀的概率。一些患者因強烈的刺癢感而搔抓皮膚,造成抓痕、血痂、苔蘚化、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等繼發(fā)性損害,同時還易導致患者睡眠不寧、精神倦怠等,是冬季困擾很多老年人的一個常見疾病。

  1.皮脂腺分泌減少致皮膚干燥瘙癢

  【典型病例】

  張阿姨今年63歲,每逢冬季,在浴后或睡覺時總感覺四肢和身上奇癢難耐,尤其在晚上用堿性較大的浴液洗完熱水澡后,瘙癢癥狀更明顯。有時在癢處抓撓,皮膚出現(xiàn)一條條的抓痕,有時甚至可以看到淡褐色的斑片,很是煩惱。

  【保健指南】

  冬季患皮膚瘙癢癥的大多以中老年人為主,瘙癢處以小腿、前臂、背部、腰腹部最常見。在情緒激動、溫度改變、飲酒或食入辛辣食物后,會引發(fā)或加劇瘙癢。冬季皮膚和血管都處于收縮狀態(tài),汗腺、皮脂腺分泌明顯減少而導致皮膚干燥瘙癢,滋潤皮膚的皮脂腺分泌隨年齡增長而減少。

  專家建議,冬季洗澡不宜過勤,洗澡時盡量選用中性或堿性不強的浴液、香皂,以免皮脂被破壞。皮膚油脂分泌少的人,洗澡水溫高于體溫3℃,即水溫控制在40℃左右即可,洗澡時間不要過長,浴后全身應涂抹潤膚乳。

  平時應穿純棉內(nèi)衣,定時定量喝水,飲食要清淡,少吃高脂肪食物,避免辛辣、油膩、海鮮、咖啡、酒等食品。室內(nèi)溫度不宜過高,房間不要太干燥,可用加濕器或種植花草等方法,保持濕度。

  如果皮膚只是輕微、局部瘙癢,可用些不含激素、有潤膚作用的外用藥即可,如魚肝油軟膏、尿素軟膏等。如果是比較嚴重的瘙癢,有明顯的大范圍皮疹或皮膚出現(xiàn)紅腫、潰瘍、滲液等皮炎癥狀,千萬不要擅自用藥,應立即去醫(yī)院,在醫(yī)生指導下用藥,以免病情進一步惡化。

  2.鱗屑病試用橄欖油按摩皮膚

  【典型病例】

  阿樂今年13歲,四肢有輕微魚鱗狀,一到冬天就特別干燥,特別是晚上脫衣服后,腿部奇癢不止,每次都抓出血來,還伴有鱗屑脫落,阿樂的媽媽急忙帶他看皮膚科醫(yī)生。

  【保健指南】

  “阿樂患的是魚鱗病,俗稱蛇皮癬,70%屬于遺傳所致,多在兒童時發(fā)病!睂<医榻B,魚鱗病好發(fā)四肢軀干仰面,患者皮膚干燥、粗糙,皮屑邊緣略翹起,狀似蛇皮,或汗毛孔有顆粒物堵塞,長不出汗毛,重者皮膚呈灰褐色鱗屑和深重斑紋,隨著年齡增長波及全身,本病特點是冬重夏輕。

  魚鱗病患者在預防上,首先應加強皮膚護理,冬季氣候干燥,皮膚失水相對增加,皮損即加重。此時,宜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,如胡蘿卜、奶油、白薯、魚肝油、綠葉素及豬肝等,忌食辛辣、刺激性食物。

  秋冬季節(jié),人體皮脂腺、汗腺分泌的皮脂及汗液減少,皮脂膜明顯減少。因此,冬季洗澡不宜過勤,并且水溫不宜過高,肥皂不要使用過多,洗澡后要搽護膚油,可保護皮膚柔潤,使鱗屑減少,并保持適當?shù)乃帧?/P>

  在皮膚瘙癢難以忍受時,也盡量不要搔抓,以免感染。比較有效的方法是,使用橄欖油按摩皮膚,一直到全部吸收為止。另外,還應注意衣著保暖,避免風寒刺激皮膚。

  3.預防凍瘡要注意加強鍛煉

  【典型病例】

  李奶奶患有多年高血壓、冠心病,身體較為虛弱,每到寒冬,李奶奶的手指頭、腳指頭都長滿凍瘡,稍稍遇熱,凍瘡部位便奇癢無比,有時還長水皰、潰爛,每年冬天都要用凍瘡膏。

  【保健指南】

  凍瘡常見于冬季,是由氣候寒冷引起的局部皮膚反復紅斑、腫脹性損害,嚴重者可出現(xiàn)水皰、潰瘍,疤痕體質者易留凍瘡疤痕,寒冷是凍瘡發(fā)病的主要原因,其病程緩慢,氣候轉暖后自愈,易復發(fā)。

  凍瘡患者的皮膚在遇到寒冷(0~10℃)、潮濕或冷暖急變時,局部小動脈發(fā)生收縮,久之動脈血管麻痹而擴張,靜脈淤血,局部血液循環(huán)不良而發(fā)病。此外,患者自身的皮膚濕度、末梢微血管畸形、自主性神經(jīng)功能紊亂、營養(yǎng)不良、缺乏運動、內(nèi)分泌障礙等因素也可發(fā)病。

  可用桂附煎藥液浸泡患處,每日3次,每次20~30分鐘,邊浸邊用藥渣揉搓患處。方藥組成為:桂枝、紅花、附子、紫蘇葉、荊芥各20克,加水3000毫升,煎沸,稍冷后用。已破潰者外用5%硼酸軟膏、1%紅霉素軟膏等。

  預防上應做到加強鍛煉,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,提高機體抗寒能力;注意防寒、保暖,防止潮濕,不穿過緊鞋襪;受凍后不宜立即用熱水浸泡或取火烘烤;伴有其他相關性疾病時應積極治療;對反復發(fā)作凍瘡者,可在入冬前,用紫外線或紅外線照射局部皮膚,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(huán)。

(責任編輯:)